《华尔街之狼》:性、毒品和华尔街成功学大师
乔纳·希尔(左)和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在影片《华尔街之狼》中
如果你想知道真相,那我告诉你华尔街之狼——我说的是那个人,不是圣诞节上映的马丁·斯科塞斯(Martin Scorsese)导演、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Leonardo DiCaprio)主演的那部电影——只在现实中的华尔街待过很短的几个月时间。1987年,乔丹·贝尔福(Jordan Belfort)——也就是华尔街之狼本人——在老牌精英公司罗斯柴尔德(L. F. Rothschild)得到一个职位。那是他在商界的第一份工作,他的任务是冒昧地给“潜在客户”打电话,然后把这些客户转给经纪人。在贝尔福的回忆录中——电影就是根据他的回忆录改编的——他声称自己上班第一天罗斯柴尔德公司的一位成功的经纪人(片中由马修·麦康纳Matthew McConaughey扮演)带他去吃午餐,告诉他如果他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经纪人,他需要经常自慰。考虑到罗斯柴尔德保守的名声,我倾向于认为这个故事有点夸大其实,是为了诱惑好莱坞的一个营销手段。没关系。贝尔福为罗斯柴尔德公司工作不久之后,1987年的金融危机压垮了这家公司,他的工作也跟着玩儿完了。
贝尔福是在长岛重整旗鼓的。他找到一个推荐仙股的工作——仙股就是那些价格太低,无法在任何交易所挂牌的股票,其中很多是皮包公司——他发现自己很适合干这个。他特别善于推销,所以很快就开始单干,和朋友丹尼·波鲁什(Danny Porush)开了一个经纪公司,取名为斯特拉顿·奥克蒙特(Stratton Oakmont),主要是因为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尚,这是他俩肯定缺乏的品质。斯特拉顿·奥克蒙特是个典型的“哄抬股价”的公司:贝尔福和几个主管买下某个公司的全部股票,然后让他的“经纪人军团”(用他写的说词)把股票卖给不知情的投资者,这会拉动股价上涨,此时贝尔福和它的公司卖出股票,赚一大笔钱。这支股价最终肯定会下跌,投资人们落得两手空空。我说的这些都是非法的,贝尔福深知这一点。
等《华尔街之狼》(“The Wolf of Wall Street”)上映时,人们必然会把它和五年前的金融危机联系起来。但是斯特拉顿·奥克蒙特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的兴衰与把金融体系带到崩溃边缘的那些事件毫无关联。只是因为电影不能很好地描述华尔街每天发生的真实情况而已——甚至连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两次尝试也做不到。拍摄像《华尔街之狼》和《锅炉房》(Boiler Room,2000年上映的影片,据说也是以斯特拉顿·奥克蒙特公司为原型的)这样的电影更容易——从很多方面讲也更明智。在银屏上表现贝尔福的贪婪比表现高盛投资公司(Goldman Sachs)的贪婪要容易得多。
不过,虽然这两家公司在大多数方面有天壤之别,但是它们在一个重要方面非常相似,而且用斯特拉顿·奥克蒙特公司作为华尔街的代表也不是那么离谱。那些经纪人(或者高盛公司的交易员)从本质上讲是销售员。就像俗话说的,“股票是用来卖的,不是用来买的。”贝尔福(在电影中由迪卡普里奥扮演)的迷人之处在于他是那种能言善道、“什么我都能卖出去”的销售员的极端例子。在金融圈,他不是第一个这样的人。在20世纪60年代初,一个名叫伯纳德·科恩费尔德(Bernard Cornfeld)的人诱惑别人进入他的金融帝国的方式是问别人“你真的想发财吗?”据说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也是个很好的销售员。高盛公司做的事情不是销售的话那是什么?只不过是产品不同而已。
斯特拉顿·奥克蒙特公司的经纪人们按照贝尔福的脚本推销股票,然后发财了,所以他们对这位老板特别忠诚。贝尔福呢,他只管“享受生活”(就像他在书中说的那样)。他有几所房子,一个游艇,一个直升机和一个漂亮的老婆。他26岁时已有几千万美元的身家。他和主管们大量吸毒,几乎每天都招妓。贝尔福在书中把斯特拉顿·奥克蒙特描绘成史上最堕落的经纪公司,电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展示了一幕幕因吸毒而变得昏昏沉沉的夜晚以及交易时间在办公室乱搞性关系的情景。虽然我倾向于认为这也是夸张,但是该片的编剧特伦斯·温特(Terence Winter)告诉我,他采访那位最终扳倒贝尔福的联邦调查局探员时,那位探员说,“我追踪这家伙十年了,他写的一切都是真的。”
《华尔街之狼》电影编剧特伦斯·温特